【编者按】
从姚明淡出中国男篮的那一刻起,我们在奥运赛场的胜率是0%。
8月22日凌晨,姚明在美国《球星论坛》网站Po出了一张照片,并亲笔撰文回忆了他的奥运岁月。该网站的编辑总监正是科比,杜兰特等球星也是股东之一。
在文章中,姚明说自己在悉尼舍不得花40澳元(约合204元)买纪念品;而在北京奥运会前,他组织全队吃了一顿午饭,正是那段饭,开始了中国男篮最骄傲的奥运之旅。
(本文为OnFire篮球APP编译,独家授权澎湃新闻刊载)姚明Po出的照片。
我来给你说一张照片。
那个时候我才20岁,正跟我几个中国男篮的队友们走在悉尼奥运村里,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家卖照片的纪念品商店。
这张照片上的图案是2000年奥运会开幕式时的澳大利亚体育馆,也就是几天前的场景。摄影师一定要站在体育馆的最高处拍摄,因为这张照片是顶点视角。
我知道你可能在想什么:那又怎么样呢?每个人都见过这样一张照片。但有一件事让我失望了好久。感觉就像是一个谜:我在这张照片里的某个地方,就在场馆下方,但无论我看得多仔细,我都找不到我自己。
我试着寻觅我们球队的位置。我知道,我们就在田径赛道上的某处,绕着场馆行走。但我就是没有发现我们在哪。我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又看,越看越模糊。我是整个体育馆里最高大的人,但看上去却不知所踪了。
悉尼奥运会是我的第一届奥运会,所以我想把它买下来作为纪念。但店家一开口就要价40澳元(约合204元),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贵。
“但是......我在这张照片里呀!”我告诉他。
他挥了挥手,告诉我,没门。
他大概没有领会我的入门级英语,或者不想以低于40澳元的价格成交。但我记得,我离开这家店的时候,我以为他不相信我就在这张照片里。姚明担任北京奥运旗手。
8年之后,我的祖国在北京主办奥运会。我再也不是个孩子了,我已然成为了球队的领袖。
开幕式前的3天,我们跟俄罗斯队打了一场表演赛。基里连科当时还在为俄罗斯队效力。我们打了一场很糟糕的比赛,万事不顺。
在那场比赛后,小牛队的总经理兼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的顾问尼尔森走进了我们的更衣室,大发雷霆。
“如果你们这些家伙还这样打球的话,那你们就不要打自家的奥运会了!”他说。
我们都很难堪。这个时候离开幕式只有3天,离我们的首场比赛只有5天,我们就要在国人面前打球。
我知道,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让自己振奋起来。我把球队里的各位号召起来吃了顿午饭,我还找了家不错的高尔夫俱乐部,能容得下整个球队的人前往。
一个叫丁锦辉的前锋是那支奥运男篮里最后一个被裁掉的人。4年后,他打了伦敦奥运会。但我知道,错过了家门口的奥运会对他来说一定很难过。我也把他叫来了。
北京奥运会是我的第三届奥运会,而我这些年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名单里的每一个位置,都有一打(甚至更多的人)想要去得到它。
正如你后来所看到的,那年是我最后一次奥运会之旅。在北京,中国男篮闯入了八强。
在饭桌上,我们并没有谈篮球战术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共同担任队长的李楠与我一同给丁锦辉——也给每一个没能入选奥运男篮的球员——敬了一杯。
我说,“我们不但要为我们自己奋战,我们还要为没能入选球队的人奋战。没有他们在训练营里和一个夏天以来的努力,我们就没有今天。”
那次的午宴是我们团结一心的开始,但真正的转变出现在开幕式。
这项盛事终于来到了中国,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这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当我们在开幕式走进鸟巢时,扑面而来的是山呼海啸。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中国国旗一同飘扬。我们在喝彩声中汲取了力量,那个晚上,我觉得我们可以扛起整个世界。姚明和各国运动员聊天。
我们首场比赛的对手是美国队,而我们的面貌跟我们惨败给俄罗斯队的时候已经焕然一新了。
上半场,我们和世界上最好的球队打得难分难解,比分交替上升。我们能做到这一切,靠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我们在防守中、在投篮时、在篮板的争抢中,彼此依靠。每个人都想为球队多奉献一些。
这场比赛我们以70比101失利了,但赛后,一名美国队的球员——我觉得是迈克尔·里德,但我不太确定,因为我太激动了——走过来,向我表示了祝贺。
“感谢你能和我们交手。”他说。
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当他说“你”的时候,他并不只是在说我一个人。我觉得他是在通过我将他的想法传达给我们整个国家。我们输掉了这场比赛,但我觉得我们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赛后和美国队致意。
那是我有过的最美妙的感觉之一。我认为一个运动员的价值来自于他的对手。
我的意思是,只有在对手拼尽全力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才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这可谓之为尊重。他并不会在你害怕或者讨厌你的对手时显露,但他会在你找到最佳状态时出现。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和我的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但当有人跟我说起奥运会的时候,我的思绪还是会飘回悉尼的那张照片。
我是一个天文学爱好者,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所有的运动员们,让我想起了银河。
当我于2000年第一次踏上奥运会征程之前,我真的就只是关注我自己、我的家人和我的球队。我生活的圈子很小。在20岁的时候,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时,我只想着找到我自己,一个人,在那浩瀚银河里。
多年以后,我融入了一个不同的圈子,这比之前那个要大得多——一个包容我们所有人的圈子。
虽然我长得这么高,但在那张照片上,我和其他人的影像大小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们所有人的渺小。
要指望一项每4年才开展一个月的全球性赛事能够解决这个世界的诸多问题,大概有点幼稚了。但如果我们能在理解他人的方式上发生改变——就像看那张体育馆的鸟瞰图,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