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体操队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可谓乏善可陈,从团体到全能再到个人单项,都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绩,从男队的备战来看,不可谓不努力,4年间难度提高了很多,全能选手越来越多,给了团体更多的排兵布阵空间,但是为何成绩还不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捉襟见肘?首先全能选手全而不能现象突出,同时张成龙的南宁奇迹始终被寄希望复制,一时的成功掩盖了本应该被重视的问题。
全能选手需要加强单项
2012年的伦敦奥运周期,因为培养指导方针的错误,男队在全能上出现了很大的空缺,不仅没有能够摘金夺银的选手,特别在团体人员搭配上非常捉襟见肘,给当时的体操队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纵观2012年的伦敦奥运周期,无论是世锦赛还是在奥运会上,我们都取得了男子团体的金牌,原因是单项选手能够为团体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的高分,同时这批选手具备非常强的稳定性,在与日本队的对决中全部笑到了最后。多次险胜令人后怕,培养全能选手的目标重新被扶正,当然这个目标本身是非常正确,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但是结果是全是全了,但是能的程度和预期差很多。
由于中国男队在全能上空缺了很长时间,这枚金牌一直被日本人占据,因此想让这枚金牌易主的心情不言而喻,可是保团体还是冲全能,这个中间有一个点需要去平衡。目前中国队内有两三位全能成绩能在90分以上的,这个水平其实非常突出,已经超过了伦敦周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选手的得分效率并不高,并不能得到非常出色的分数。比如2015年的世锦赛上,曾经宣扬邓书弟的难度分超越了内村航平,可以和内村航平一较高下,而实际情况是,不仅没有赢内村航平,连许多欧美选手也没有赢得过。
当然这个不能怪运动员不努力,邓书弟逢赛比六项的作风被视为劳模,但是邓书弟,还包括林超攀的全能策略正确吗?这个我们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答案。纵观在全能上叱咤风云的选手,他们或多或少会有2-3个重点单项具有争金夺银的水平,能够入围4-5个项目的单项决赛,早一点的谢尔博、涅莫夫这些不提,单单就说杨威和内村航平。
前辈杨威的战绩是非常惊人的,他几乎入围过全部的单项决赛,拿过吊环和双杠的牌子,除了单杠,杨威的其他五项可谓都是一流甚至超一流水平。再说内村航平,进入自由操、双杠和单杠的决赛是家常便饭,而且三项都是争金的水平,所以说他们能够通过超强的单项带动全能的得分,并且在体操这个有人为因素的项目上,可以因为混的脸熟得到更多的印象分。
反观中国选手林超攀和邓书弟,林超攀获得过双杠世界冠军,邓书弟得到了双杠的第四名,此外几乎没有再拿得出手的项目,因此在比赛中,他们六项得分很难被高单项拉动,并且,单项决赛出场少,裁判的印象分也相应的会减少,这是导致难度有了,得分平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团体比赛中,难度领先对手,得分却屡屡逊色对手的重要原因。
全能运动员六项不瘸腿是基本要求,但是优秀的全能运动员需要总体有较高的难度,才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一流的全能运动员必须有提气的单项,才能够成为奖牌的争夺者。试问一个全能选手连一个单项决赛都不能进,或者进入了只是打打酱油,这绝对不符合体操运动对全能选手的发展要求,也是实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中国的两名全能选手林超攀和邓书弟,两人的强项都是双杠,次强项是自由操,此外再没有别的项目称得上强项,有入围单项的机会,那么下一步,他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除了保持双杠的水准外,对于自由操应该进一步加强,还应该打造出自己的第三个项目来带动全能的进步,但是也需要确保稳定。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被复制
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被复制,更不可能被多次复制。纵观整个里约奥运周期,中国男子团体实际上已经落后了日本男队,从本周期世锦赛第一次交锋,中国男队凭借张成龙在最后一项的洪荒之力,帮助中国队以0. 1 分的微弱优势夺冠,到2015年兵败格拉斯哥,再到2016年银牌未能获得,其实端倪早已显现,只是中国男队没有清醒的认识,抱着“梦之队”的光环不肯松手,以为中国队的冠军血统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本来就是一种掩耳盗铃的逻辑。
如果2014年的世锦赛不是在中国举行,那么任凭张成龙如何的洪荒之力也不可能挽救队伍于水火,即使是东道主,我们的得分也只有那个水平,这一点应该引起较大的重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2015年我们把失利的原因都归在初出茅庐的肖若腾身上,浑然不知,这已经是实力下滑的号角,到了里约奥运会,没有了肖若腾的队伍依旧出现了三人次的较大失败,这里面的原因昭然若揭。
可是从教练到队员,都寄希望如果前面落后了,张成龙再度复制南宁奇迹,在最后一项凭借一人之力逆转比赛,可惜张成龙不是蜘蛛侠,就算不扣完成分,单杠最多只能得到了17.5分,期望成功被复制的那种侥幸心理,是不合适用在比赛中的。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备战工作中的全部细节,最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