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忆琳 |
北京时间8月9日,中国终于有人发声质疑了本次里约奥运会女子体操的资格赛打分。奥运冠军刘璇在她的微博上公开质疑了这一现象,而导火索正是高低杠卫冕冠军范忆琳未能进入高低杠决赛,平衡木全国冠军商春松则未能进入平衡木决赛。曾经当过运动员的刘璇,自然明白竞技体操这条路上的荆棘与坎坷,所以会对裁判如此明目张胆的压分如此的愤怒。
中国有句古话说“弱国无外交”,但是中国作为体操强国,在体操项目上似乎快陷入了无外交的境地,作为传统的强队,尤其是女子体操队,压分成了家常便饭,难度的承认更是极端的苛刻,几乎是用两种打分尺度在对待中国女子体操队。这一点很令人费解,如果说中国队只是没有美国队待遇高,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队都会选择隐忍不发,可事实是,中国队的待遇并没有提高,甚至比不上比利时、巴西、法国这些并不是强队的待遇。难道所有的裁判都视中国队为眼中钉,肉中刺?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裁判如此针对中国队意欲何为呢?
这内里各种原因可能体操中心的内部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笔者也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下,中国女子体操队打分困境的原因。
女队缺乏捍卫正当权利的理念
中国体操女队一直把自己摆在被人挑剔的位置上,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一贯秉承约束自身,管理自我,打分的事情留给裁判,无论裁判打出什么样的分数都照单全收,不质疑,不反抗。始终坚持谦虚的从自我寻找原因,始终寄希望于裁判的挑不出毛病,可是遗憾的是迎来的是越来越苛刻的对待,甚至不是一个正常的尺寸标准。
然而这种态度科学吗?这是不禁要质疑的地方,国际体操联合会从12年伦敦奥运会周期开始,增设了申诉这个权利,就是把话语权也交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手里,运动员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教练员不能完全的对裁判打分听之任之,应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捍卫自身权利的理念,而非一味忍气吞声,充当“小媳妇”的角色。
运动员需要增加自信,而非一味迎合
自信是中国女队最为缺乏的品质。即使质量已经很好,即便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但是在强强对决中,始终差一口气,而因为这个原因抱憾整个体操生涯的女运动员比比皆是。于是前辈将抱憾的经验传下去,难道中国女运动员就要一直抱憾下去?那么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点在哪里?
小运动员在场上一直被教练要求要微笑,古语有云,伸手不打笑脸人,但是这一招真的奏效吗?当然适度的微笑时一种礼貌,嘴角上扬是信心的表现,但是微笑的背后,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自信,微笑传递出来的潜台词是我可以做到,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裁判,让他不要苛待。俄罗斯名将霍尔金娜和穆斯塔芬娜从来不笑,但是战绩彪炳。
时代在变,对运动员的要求也在变,从裁判的打分可以看出,外向型的运动员更加受到青睐,因为他们在传递难度的同时也在传递美感,这是一个表演性、艺术性项目的灵魂,所以中国体操小花们应该释放自我,肯定自我,才能绽放自我。
中国体操缺少家族传承
可以说,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传承,我们经常看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甚至不是体操强国的那些国家他们都有家族传承性的体操运动员,比如日本的田中家三兄妹,俄罗斯的谢苗诺娃和科莫娃等等,体操在这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传承,这是对于这个项目最好的回报,也是体操项目长远发展需要的精神。
反观中国队,没有一位体操名将的后代选择再次从事体操这条路线,体操好像都是苦孩子的选项,缺少群众基础,只靠举国体制,中国体操项目的传承在中国队似乎缺少了深远的内涵,从这一点看,中国体操似乎没有为体操项目的传承赋予更好的定义。
中国女队的自剪羽翼,缺少挑战权威意识
如果说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得分无动于衷,那么运动员自身应该有正确的评价,只可惜这个评价也被苛刻洗脑了。每年全国或者片区会有一些大型的体操比赛,但是一看得分都跟全部摔跤了一样,原因是因为错误要加倍扣分,目的希望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改正错误,美其名曰细扣质量,但是实际上却是中国传统式的批评教育法,早已经不合适现在的社会需要。
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系是传统式的师徒关系,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是既是师徒也是朋友,中国运动员在主见和独立上都不及欧美选手,他们的对于体操的见解都来源于教练,教练忍了,运动员自然没有话说,只好继续回家找原因,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意识。
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