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不夺金,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却没有任何影响。在各门户网站的评论区和社交平台上,一致对中国运动员的表现表示赞扬,尤其是杜丽和易思玲的银铜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银一铜开局,还有比这更好的结果吗?”。
这是一种进步,从奥运会观众的受众来看,2000年以前奥运会的国内观众受众主要是55岁以上老年人(40%),30岁以下年轻人(40%),以及两年龄层间的中青年人构成。而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无心观看全部比赛,大部分观众只关注结果,还有一部分人会通过手机观看决赛最关键时刻,看关键时刻和关注结果的,主要是40岁以下年轻人,在网上讨论比赛的,也是他们。
今天,关注奥运会比赛的年青人,比以往更多。而年青人对于奥运会的态度,早已超越了金牌,以及金牌带来的爱国主义。
金牌即爱国主义,金牌即成功,金牌即是一切,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们对奥运会金牌的态度。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参与是最重要的,拼搏其次,如果能够展现参予和拼搏,就是胜利,把金牌与爱国主义相联,就是扯淡。今天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个体自由的价值,所以他们不愿用金牌至上的态度来捆绑运动员,也不愿用此来捆绑他们自己看比赛的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媒体对于首日无金同样持宽容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在2008年奥运会上,刘翔失败引起了一系列的口诛笔伐。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伤出战的李宁惨败而归,等待他的是潮水般的骂声,连机场人员见到李宁都讽刺道:"哪里不好摔,跑到那儿摔去了。"更有甚者,给李宁寄刀片,希望他割脉自杀,还有一位辽宁观众寄给李宁的信里装了一根系好的塑料绳扣,并留言道:"李宁,你不愧是中国的———体操亡子,上吊吧!"随后李宁选择了退役,转型做了一名商人。在七八年前,还可见把竞技体育的胜败与爱国主义相连的文章,但今天,这种观点在媒体上越来越少出现。
这说明,金牌至上,金牌即爱国主义,金牌即成功的理论,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行不通了,宽容的社会才能产生真正爱好体育的体育天才。即使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少于预期,我们仍应该相信,中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体育天才,因为金牌至上的理论,已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已越来越小。(钱琨)